编者按:
上期提到,近代长沙开埠后,许多新型住宅的出现让富裕人家能够享有更好的居住条件,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能在长沙市内安稳居住却成为了一大难题。
作者 | 牧野
编辑 | 南烛
民国时期的“房荒”
民国时期,尤其是城市中的居民,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住房问题。超过一半的人买不起房子,甚至连租一间房子都成了奢望,贫困阶层在城市里几乎找不到一片立足之地。
展开剩余86%“房荒”的原因有两个:
首先,随着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,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。民国时期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高峰期,许多城市(包括长沙)拆除城墙,开辟了新的市场和工厂,吸引了大量的贫困农民寻找工作。
其次,当时的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发展严重滞后。在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,只有少数富人能够通过购买土地或房屋拥有自己的住所。地产商的开发大多只面向富人和中产阶层,根本没有为广大的工薪阶层开发“刚需型住宅”。
另外,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也使得城市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尤其是1911年到1934年间的国内战争,直接导致了许多城市的建设计划中断,住房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。
以长沙为例,1933年到1937年,长沙市区人口增加了13.2万,而这四年里新建的房屋仅有2392所,这意味着新建的房屋最多只能容纳不到两万人,住房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。时任长沙《市指南》作者邹欠白便引用唐代顾况的诗句,形象地描绘了长沙人居住的困境:“兴长安居不易之叹”。
房价高,地价更贵
民国时期,想在长沙买一套房子,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?
以1938年宝南街的一宗房产交易为例,一处450平方米的房子售价为法币4800元,每平方米价格为10.66元。考虑到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,这意味着这块地段的房价相当于工人月薪的两三倍。虽然这比今天的房价要低,但那时的房价依然相对高昂。
更特别的是,民国时期房价和地价是分开的,那时的地价比房价更贵。长沙市区753条街道中,40%的街区每平方米的地价在50元到69元之间,而某些繁华地段的地价高达每平方米300多元。相比之下,房价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月薪的八倍。
由于城区地价高昂,稍微有点经济基础的人家往往选择在城外郊区建房。当时,长沙城南门外的天心阁东南一带,土地价格便宜,通常不超过10元每平方米,大家可以负担得起。
租房:押金高,租金贵
由于买不起房子,租房成为了许多人的唯一选择。在长沙,尤其是市中心的司门口和八角亭一带,租房的价格较高。据《长沙市指南》资料显示,20世纪30年代,长沙东、北两区的租金较便宜,而西、南两区则较贵。
租房广告的发布方式也很有特色。街头的小广告、墙面、公告栏都是房东宣传出租房源的渠道。除了在街头发布广告,报纸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,尽管广告费用不低,很多房东舍不得在报纸上花费。尽管如此,房屋中介在当时并不普及,大多数人租房都依靠街头广告。
民国长沙的房东很看重租客的“背景”,尤其不喜欢租给那些转租他人房屋的“二房东”。此外,租房合同也会明确规定,禁止转租。
相比今天的租房市场,民国时期的房租确实要贵。例如,五一广场附近的青石井,租两间房每月需要10元,而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约是15元,租金几乎占了工人工资的大半。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清水塘租住的小屋,租金较便宜,每月7元。
有趣的是,当时租房的押金金额异常高。民国时期的租房合同往往要求“押十付一”,也就是说,租客需要支付十个月的押金才可以入住,这对普通工人来说,意味着需要拿出七八个月的工资作为押金,远远高于今天的“押一付一”或“押一付三”。
“廉租房”:政府的努力与难题
尽管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贫困人群的住房问题,但效果有限。政府会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提供临时住所,称为“庇寒所”,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。然而,这种临时救济并不能真正解决贫民的住房问题。
真正帮助贫困市民的是“平民住宅”,即廉租房。1934年,长沙市政府在浏城桥一带建造了第一处平民住宅。这些住宅曾是贫民窟,市政府将其改建成了适宜居住的地方,并优先安置附近的贫困居民。
尽管这些“廉租房”条件较差,类似于老旧的“筒子楼”,但相较于贫民窟,它们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。这些房屋每月租金极为便宜,楼下住户仅需6角钱,楼上的则是5角钱,几乎是市场价的十分之一。
然而,虽然租金便宜,入住这些廉租房的条件非常严格,必须符合特定的资格。即便如此,仍然有许多人争相抢购这些房源。最后,政府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能入住,完全靠运气。
尽管如此,民国政府在推广廉租房时,仍然面临腐败和舞弊的困境。即便如此,长沙市的廉租房政策仍然被视为一种尝试,尽管其影响远未达到预期。
结语
民国末期,随着经济的恶化和物价飞涨,住房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。普通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,许多人甚至靠着纸币的贬值和物价暴涨度日,直至解放的到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